江苏省海安市:五一节遇上了一群“老相好”的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

  京胡打虎上山曲谱5月1日的早上,天气放晴,春光诱人。在海安城区“肉子心”地段的海陵公园,遇上了一群嗓音高亢、豪情激越的唱戏人。   由于公园里有一座红柱琉璃瓦的亭子,紧靠于中坝路边的缘由,也是由于戏嗓子们的声音极富穿透力,所以,在四五百米之外,就能听到他们的歌唱。   说起这亭子的位置,也许有点打破常规。原先的亭子,也是规规矩矩按照规划摆放的,它东靠中坝路、南邻“河南招待所”的东西出脚路,坐落于整个公园的东南角。亭子的东边和南边,都预留了足够的缓冲,加之树木的遮掩,那可是隐约于丛林中、躲藏于花草间,树木的叶片绿之又绿,亭子的柱子红之又红,远看红柱显目,近看绿树成荫。   随着城市的扩容,东、南两边的路道扩了又扩,无意间就挤占了亭子的东、南两边,所以,现在的亭子实际上是靠东边路很近,离南边的路也很近,几乎成了公园东南角的“顶点”。   这班唱戏的人们,年龄大致都在70与75之间,按照推算,他们应该是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;我的年龄也是60出头,在60年代中后和70年代初,我们就是听着“革命现代样板戏”长大的,什么《红灯记》、《沙家浜》、《智取威虎山》,什么后来的《杜鹃山》、《海港》等等的样板戏,很多的唱段,我们都会。   虽然那时候对于唱词的意思不是很懂,但是,对于那些腔段的时而高亢时而委婉、时而平铺直叙时而又豪情迸发,都有着深刻甚至铭心的记忆;他们比我们要年长十来岁,那时候我们在看戏、做听众的时候,十之八九他们就是当时的“主唱”、“主演”和台柱子;有的担当的是好人和英雄,有的则是装扮的坏人或反面角色。   我们当地有一种说法,对于一班年岁相仿、志趣相投、交往甚密的,通常称之为“相好的”,或者说他们“相好多年”。   他们今天,不仅仅是今天,通常都是这样,约上“相好的”,不上彩妆,不穿戏衣,更不讲究什么灯光音响,穿戴就是平素服装,但是,他们的“乐队”和器材倒是十分的“标配”。   有京胡、胡琴、二胡、月琴,有板鼓、梆子等等,当然,有些乐器我也叫不上、叫不对名称;一般是配乐的人比唱的人多,唱的人是“你方唱完我上场”,而配乐的人则是固定器材、固定位置,很善于、也乐于做“红叶”,但是,激情共其中、享受在其间。   他们也是有模有样的有谱架、有曲谱,就连同曲谱装订的顺序也是几乎一样,很好像是统一策划、统一指挥、统一规矩似的。   今天我们听到的曲目有,《智取威虎山》中的《打虎上山》、《我们是工农子弟兵》、《这些人》等。   你看那七旬老人,“穿林海、跨雪原、气冲霄汉······”,你看那红光满面的“老戏骨”“舒豪情、寄壮志、面对群山······”,那一板一眼、一招一式,与当年相比毫无逊色,与那些明星大腕儿相比也是毫不示弱。   我真的为他们的表现喝彩,为他们的激情喝彩,为他们的青春喝彩。   演出“幕间”,我和他们攀谈,有人问,你是搞摄影的吧,我说,是。他们说,“摄影的人,也应该拍拍我们老年人的生活,应该拍拍老年人的享受”,“过去有个搞摄影的叫王秋高,经常拍拍我们,现在不大多见了,是不是他现在有些脱离了群众?”   没错,王秋高是我的朋友,在拍摄海安老百姓这方面,有着不错的口碑。听到有人直呼其名,我立刻问到,你们老认识王秋高?这时候有人指着拨弄着胡琴的老人说,“这就是王秋高的舅舅”。   有意思,终于也有人背地里批评王秋高了。   是的,从狭义上讲,唱着戏的这些人都不是“劳动者”了,他们只是享受一族;但是,他们也是广义上的劳动者,他们也是海安的建设者、贡献者;从他们的身段上、脸庞上,都能读到社会的进步,读到海安的发展,读到百姓的幸福。   祝福劳动者,祝福五一节,祝福天下快乐的人们。   (图片由手机拍摄)   京胡打虎上山曲谱
发表评论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

相关文章

推荐文章

最热点击文章